數位設計師不能錯過的 awwwards conference

上個月才從冰天雪地的紐約回來,趕緊把參加完這次紐約Awwwards的心得整理一下,兩天滿滿的演講分享的內容實在是太充實了。剛好這回也是第一次到紐約,所有的感受真的是特別新鮮!

我的第一印象,紐約好像沒有那麼恐怖XD 而且它的設計氛圍就跟這座城市一樣,實在是太有個性且多元了,根本是創意者的天堂!

還記得前年分別到了美國西岸跟歐洲走了一回,也是參加了一些設計活動,在那邊接觸到的設計師大多都是大公司裡面的In-House設計師或者是科技新創公司,這次在紐約遇到的設計師大多都是Agency或者是獨立創作者,兩者的感受到的Tone調實在很不一樣。可能剛好也是因為Awwwards主要吸引的參加者,大多為數位創意設計主居多,所以在這次的演講內容裡面,可以感受到很多品牌、創意、設計為主的主題,相較於在西岸講求高科技、方法論、系統設計,在這邊更可以感受到設計師的自由自在的感覺。

兩天的活動裡,總共有24場演講,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師,有企業中的設計管理者,也有知名設計工作室裡的頂尖設計師。像這樣的數位設計活動,Agenda當然也要數為一點,主辦單位這次還做了一個專屬的App,非常方便大家查看每個演講者的資料,介面整個很精心設計!(看的非常開心😄)

IMG_5059.PNG
IMG_5060.PNG

這次聽完後在這邊整理的心得,決定用一種主題回顧的方式分享給大家~

 

1. Design Collaboration

停止Deaddrop Spec

這次演講的第一個主題,談到的是「設計師交付、協作」,Dan Mall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見解,他認為設計師使用Zeplin是一個很明顯的「Deaddrop」(意指兩人透過神秘的方式交換資訊或物品),可以想像很常時候設計師總是把設計做到一百%完美後,再輸出到Zeplin上,把連結寫在PRD/Spec裡面交給工程師,這個時候工程師會需要花時間詳細閱讀,然後再「盡量」把設計完美無縫的做出來(這應該很少見XD)

簡而言之,對Dan Mall來說這就是所謂沒有效率且很不實際的設計協作。在這樣的狀況下,他建議設計師跟團隊應該要秉持著 “Working Software Over Doc” 的態度,不應該把所有的設計交付堆疊在一堆的文件中,期待工程師把它完整地讀完。

Super Friendly設計工作室的創辦人Dan Mall

Super Friendly設計工作室的創辦人Dan Mall

他把設計跟工程的合作比擬成像在賣古柯鹼😂

他把設計跟工程的合作比擬成像在賣古柯鹼😂

如果沒有設計交付文件,要怎麼跟工程師協作呢?

於是他建議我們在跟工程師協作時,可以用這句Magic Sentence...

Developer, what do you need right now? 工程師, 請問你現在需要什麼呢?

如果工程師說:「我現在需要介面上的文案」,那設計師們就應該提供文案上的文件(P.S. 如果團隊裡面沒有所謂的Copy Writer,那就如Dan Mall所說的,設計師本身就是那位文字藝術師拉)。另外,在設計的前期討論,有時候設計師也會過於的執著於產出精美的視覺圖,但是,其實只需要提供工程師一些參考、可以想像的圖檔,在這個階段其實已經足夠。Dan Mall也為此提供了一句Magic Sentence XD

Kinda like this… 有點像這樣...

假設你像要設計一個全新的互動方式,這時候你不需要跳進Prototyping Tool裡面,花個一整天去實作完美的動畫,反之,其實你只需要找一個類似的產品,跟工程師在當下即時的溝通。在適當的階段提供適當的設計協助,這才是有效設計協作的最佳辦法

Meagan Fisher是個設計兼前端的全端設計師,她用自由女神圖來比擬設計跟工程協作會發生的狀況XD

Meagan Fisher是個設計兼前端的全端設計師,她用自由女神圖來比擬設計跟工程協作會發生的狀況XD

 

2. Designer’s Reflection

IMG_4614.jpeg
IMG_4615.jpeg

有目標的轉職

今年6月在BuzzFeed任職的Cap Wakins在Medium上寫了一篇文章「Leaving BuzzFeed」,一篇離職文引來了大家很多的關注,為何?現在在科技業轉換公司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,但Cap Wakins離開後不是要去哪家公司,而是自立門戶,或者如他所說的離開是一種Career Progression。他在文章內提到,他離開是因為現在是個時機點「to make a change and pursue something else」想追求理想目標的人,現在在科技業層出不窮,從早期大家期望進入大公司,到加入火箭級新創公司,現在更多的是 Goal First的人,他們有很好的實力,離開原本的公司,期望的是去完成自己的目標,像是今年也有另一個Mailchimp裡資深設計總監Todd Dominey 選擇Leaving Mailchimp的文章。

Cap Wakins在awwward上跟大家大談「離職Quitting」的主題,說起來也是蠻有趣的,他說他會有身邊的一些設計師晚輩向他詢問離職的問題,相較深入探討要怎麼提離職、離職信的寫法之類的議題,他希望大家去深思 “What’s borthering you?" ,選擇離開的動機是什麼?接著去想你是不是有 “Ask for change?“,大概有百分之90的人在離職前都不曾提出自己問題並且要求改變。總歸一句,設計師轉換跑道,離開不見得是件壞事,但要記得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標,讓自己的職涯發展是有邏輯、並且能幫助自己成長的。

Career is a journey. Be intentional.

Squarespace的Design Manager Andre Felipe Ribeiro 跟大家分享他加入In-house團隊兩年後的心得,

Squarespace的Design Manager Andre Felipe Ribeiro 跟大家分享他加入In-house團隊兩年後的心得,

從 Agency 到 In-house

除了Cap Wakins分享關於設計職涯上的經驗外,Andre Felipe Riberiro(來自巴西的Squarespace的Design Manager,名字實在好長XD),他分享了關於他近期加入In-house設計團隊的想法,歷經數十年的Agency設計經歷,他覺得要轉換設計跑到到In-house的團隊去學習不一樣的流程,就我角度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轉換,因為Agency的設計師通常都有非常扎實的設計底子,從視覺呈現到簡報設計,到了In-house裡面基礎功已經很強可以運用的範圍非常廣,就像他提到的在In-house裡面做設計,常常要思考如何將產品 “Design under same roof” ,並且需要比較多的 “Product-focused mentality”,相較於Agency較多的 ”Client-focused process”,我會說,希望可以在Product Design鑽更深的設計師,可以選擇到 In-house做看看。反之,想要接觸廣一點的設計可以到 Agency,兩者或多或少可以互相彌補。

Andre Felipe Riberiro分享他如何選擇一個好的Workplace

  1. Right pace: 設計週期在每個公司環境差異懸殊,大公司可能兩三的越規劃一個功能,小型新創可能一兩週開發完一個新功能,選擇自己適合的設計步調,也是很重要的一環

  2. Right brand: 加入公司後,你的履歷跟你的名片上就代表著公司,選擇合適有良好名譽的品牌,也會是選擇下個工作環境的一的考慮因素

  3. Right size: 有些設計師喜歡單打獨鬥,可能2-3人的設計團隊,比較適合你。但如果喜歡跟人合作,那有20+以上的設計團隊,比較能提供你分工合作的流程,瞭解看看對方公司的設計團隊大小吧!

  4. Right industry: 選擇你所愛的產業!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,假設你是一個對財務一點概念也沒有,也不太想搞懂它,那你可千萬不要選擇去做數位銀行的設計師,因為你會非常痛苦。身為負責任的設計師,我們非常需要清楚了解我們自己所屬領域的"Domain knowledge",這樣設計出來的產品才能設身處地、且全方面的到位。另外,如果之後工作你需要花每天將近8小時跟這個產品耗在一起,你可不會想痛苦的跟一個你沒有熱情的產業長遠的走下去 Q_Q

 

3. Digital Trend

Tech x Gen Z x Environment

來自線上網站建立服務 Wix 的設計總監 Lio Pinco跟大家分享他們在內部做的「未來網站趨勢分析」,我覺得這場演講十分的有趣,Lio提到他們三大最重要的趨勢靈感分別是:「科技」、「Z時代」(意指在1990年代中葉至2000年後出生的人)、「環境」。在這三個主題之下,他個提出了幾個有趣的案例:

  • 科技:Cinema 4D、Exposed、VR

  • Z時代:Religious Theme

  • 環境:Plastic

Wix設計團隊有一個部落格,想看更多網站趨勢、靈感可以Follow一下

10802307232_IMG_4741.jpeg

AI x Human

跟未來網站趨勢有關的演講,還有來自 Google Creative Lab的 Nicole He,她分享了關於未來電腦與人類的互動方式,探討一個很有趣的問題:「What if computer make personal decision for us? 如果電腦幫助人類做決定會發生什麼事?」,她秀了一個有趣的案例是她在NYU教書時,學生所的一個互動裝置名為「Tinder Love」,當人把手放在裝置上後,假的手會感測人的情緒變化,透過左右移動幫助人選擇Tinder上的對象,實際測試的影片中,可以看到電腦其實有時會誤判人的喜好,反倒造成自作小聰明的建議人類什麼才是最好的。後來想想,雖然利用這樣的互動裝置有種反諷的感覺,但科技是不是真的有時候會幫到忙呢?

Nicole分享的另一個案子很有趣叫「ENHANCE.COMPUTER」,可以讓人聲控找線索

Nicole分享的另一個案子很有趣叫「ENHANCE.COMPUTER」,可以讓人聲控找線索

 

4. Agency Insight

IMG_4642.jpeg
IMG_4650.jpeg

A practical guide for creative people

兩天的awwwards演講,最多的背景不乏就是Agency的講者,相較西岸舊金山大多來自大公司的設計師,紐約有非常多非常出眾的Agency。目前在經營 HAWRAF 設計工作室的合夥人 Carly Ayres(她嬉皮的風格穿著跟她們工作的風格一樣奇特😂),她們提供創意服務給不同大小的客戶,有Fortune 500的大企業,也有新創公司,算是在業界十分知名的設計工作室。在演講裡面 Carly 分享了他們製作的一個創意工作者的資源網站「A growing resource of emotion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creative people.」,裡面有提到關於自由工作者的接案技巧、定價策略、客戶溝通等大補帖文,實在是非常實用,連網站都做得很有趣 XD

Fast Company 特別引用了他們的一篇文章,探討自由工作者如何與客戶工作,主要有七大步驟:

  1. Understanding your value 了解你自身價值:你預期每月賺的薪水,轉成你應該報價的最低時薪。想要避免被客戶坑?快瞭解怎麼用「價值取向定價法 Value Pricing達到你跟客戶雙贏的報價吧

  2. Screening potential clients 面試潛在客戶:一定在開始跟客戶合作之前,最少要通過一兩次的視訊電話,除了就你了解資料外,跟主要的決定者聊他們的目標、困難、期望結果。另外在這過程中,最重要的就是談價了(真是一門非常深的學問),大部分都會非常建議先了解客戶的預算再報價,這樣嚇跑客戶的機率比較不高,再來有可能可以得到更好的報酬。想要了解更多報價策略可以看看Dan Mall的這篇文章 COMPENSATION那段

  3. Following up with a potential client 與潛在客戶追蹤進度:在跟潛在客戶第一次聊過後,雙方假設都有了基礎共識,建議在之後的48小時進行後續追蹤,寄一封彙整共識的電子郵件可以確保雙方都在同一個認知點上,並且建立好客戶期待的下一步,可以在這封信裡面跟客戶說明,接下來會收到像是提案計畫書等之類的回信。

  4. Deciding whether you should do this project 決定是否要做這個案子:了解更多的客戶需求跟預算,這一步其實是讓設計師自己本身也可以評量是否要合作的重要一步,很多設計師不會特別去想,但我覺得雙方彼此評估合不合適很重要,或許需要更近一步調整酬勞或時程才可以達到共識,這其實都需要提出討論才能看是否可以繼續走下去。

  5. Writing the proposal 寫提案書:提案書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形式,但身為設計師可以有創意一點,展現你的能力與信心!基本上一定會包含的有「產出物、費用、時程、聯絡資訊」,想要豐富一點,除了基本內容之外還可以在裡面包含你的背景、團隊成員、你個設計流程、過去獲獎、交付時程等。

  6. Following up (again) 再次追蹤進度:再寄出提案計畫書後,過一週再進行一次的後續追蹤,如果必要的話也可以跟客戶一起走過整的提案書的內容。客戶在這階段可能會進行協商,有可能會得到的答案是「不」(前輩經驗分享:被拒絕後可以寄封問卷了解背後原因),又或者是爽朗的答應了提案,接著就要談到付款時程了。

  7. Sealing the deal 達成協議:對提案內容都有共識後,雙方會簽立合約,裡面可能包含了提案書既有的幾項內容,像是產出物、費用、時程,在合約裡面要額外更詳細列出的會是「付費資訊與時程」、「合約終止條款」、「超時費用」,確保這些內容都非常清楚地列出,這樣才能保護彼此雙方的合作關係,有了這回好的合作經驗,下次再合作就變得更容易了!

IMG_4655.jpeg
IMG_4717.jpeg

We are all in together

除了像HAWRAF酷的設計工作室之外,還有在業界非常知名的 Ueno 與紐約當地以搞怪著稱的 Leta & Wade工作室,前者代表演講的是Ueno的創意總監David Navarro,經過大力邀約才加入Ueno的David,在演講裡面不斷提到 Ueno 本身的文化與精神如何創造出這家出色的Agency,從Slack. Google. Uber. Dropbox合作過的品牌的作品來看,每一個作品都非常經典。在Ueno的文化特色裡面,Ueno跟客戶的設計流程比較導向密切的合作關西,不會有Pitch的步驟,因為他們深信如果設計在流程中就已經溝通完畢,會比最後在一次向客戶亮牌來的好。

Building different world

Leta & Wade 這對設計師同時也是對情侶,來自布魯克林的她們,開始一起做設計是從再一起做的一個實驗案起步的,用兩個人合照的方式呈現情侶各種模樣,後來發現這個實驗案引起很多人的注意,因此就開啟了他們的設計工作室之旅。Leta & Wade 所做的設計就像是一個表演藝術一樣,非常有個人風格特色,在她們的作品裡面看不到世俗的感覺,更多的是無限的創意,他們在演講中提到他們的設計哲學非常發人省思:「如果把設計做得太完美,那麼很容易會使人忘記」身為數位設計師的我們,是不是常常太過於講求系統化的設計原則,到頭來缺少了設計創意的元素呢?

 

5. Re-Branding

IMG_4795.jpeg
IMG_4793.jpeg

Experience Economy

Gene Lee, Mailchimp的新設計總監所帶來的演講,算是這兩天下來很有趣之一的一場了,他邀請了另一位知名的品牌設計師與他坐下來用像Interview般的方式,講了Mailchimp在2018才剛新Launch的品牌識別,他們透過「體驗心法 Experience Mindset」去開始重新設計,什麼是體驗心法呢?可以想像比瞭解客戶更上一層樓的等級,你已經非常瞭解客戶,了解到你設計的出發點就超越他們的需求,提供更多的價值。這就是他們所說的⋯⋯

Good design is like a good host, they anticipate their customer.

這樣的Approach讓我不禁想到,知名演說家Simon Sinek所提出的黃金金三角,他精闢的說出為何像Apple. Coke Cola等公司可以成功的原因,都是因為他們在設計的流程中從「Why」開始,先了解你所要創建的服務或產品的核心價值是什麼,圍繞在這上面打造產品的話,顧客買的便是你的核心價值而不是產品本身。那為什麼會談到「Experience Economy」呢?我想是⋯因為有了像Apple這樣的典範,可以預期在接下來的5-10年消費者所期望的服務/產品體驗,便會是用類似的標準來選擇喜好的產品吧。

IMG_4708.jpeg

Brand is how you feel

曾經待過Ueno. Dropbox. Mailchimp. Squarespace的 Linda Eliasen,目前是 Help Scout的設計總監,她進去的第一個任務便是幫Help Scout重新為品牌定位,並且創造出新的設計語彙,過去有許多品牌設計經驗的Linda,分享了他在Mailchimp的故事,她提到當在設計Mailchimp的代表人物Freddy猴子的時候,起源都是來自「給予設計師有更多發揮創意的空間」,Freddy猴子是大家在沒有壓力之下創造出來的結果,本來是要發想一件可以送給客戶讓他們開心的東西,隨手一做出來的光屁股猴子反而非常引起大家的共鳴,而後Mailchimp從這之中延伸出各種品牌的Tone調、顏色、語彙等,在業界是非常知名的品牌設計案例

Brand is not a one man show. It should be build on others. Use '“Yes, and…”!!

 

6. Designing Inclusion ❤️

IMG_4731.jpeg
IMG_4764.jpeg

目前在 Invision Studio 擔任設計師的 Pablo Stanley,他的演講大概是我兩天內最喜歡的一場了,演講的主題很明確,就是在談「 網站易用性 Web Accessbility」,身為一名色盲設計師(超佩服)他從他自身的故事開始談起,一開始在Agency做印刷設計時,他的客戶跟他說顏色不是如所討論的那樣,這時他才發現,他看到的顏色跟其他人不同,這開啟他了另一個設計觀點,在我們現在網路的世界裡面,其實有形形色色的人在使用著網路產品,有婦女、老人、小孩,也有殘障,對於先天視力不良的人,他們也還是會使用電子產品,先撇除色盲之外,你可知道大部分全盲的人都是用聽的在使用智慧型手機嗎?

Pablo在演講裡面,提供了一些自身的設計經驗,來幫助設計師設計出一個對視障更友善的數位產品,其中有幾項準則可以遵循,像是:

  • 確保介面上使用顏色的對比度是 4.5 - 1左右(小建議:藍色的對比度總是比綠色來得好)

  • 不要只把顏色當做畫面上想要強調的視覺焦點(Visual Cue)

  • 如果要標示目前選擇的狀態,除了顏色變化外,可以考慮使用游標(indicator),或是加一個小圖標(Icon)

  • 超連結如果只有顏色變化完全看不到,客製化你的下底線,但不要把它拿掉吧~_~

  • 選擇適當的文字粗細對比,可以讓訊息更容易被看見

  • 記得填寫圖案的Alt text!!因為盲人都是用聽的了解畫面,如果你沒寫電腦只會唸出「Image 001」之類的屁話⋯⋯如果那張圖不重要的話,麻煩填個「Empty <alt>」

  • 網頁的HTML要使用對的Markup,好的網頁Tree架構可以幫助電腦翻譯畫面給盲者

  • 表單的標題千萬不要省略,如果只用Placeholder提示,這樣人在打字時就會完全忘記,記得提供使用者一定的資訊去完成畫面上的任務

關於 Pablo 更多精彩的演講簡報,可以看看下面的圖片來過過癮,等之後主辦單位把演講影片釋出後再補上連結給大家~😃

 

關於 awwwards

👀官網:https://conference.awwwards.com

🕑舉辦時間:2 / 5 / 10月

📍舉辦地點:阿姆斯特丹/舊金山/紐約

👣推薦指數:👍🏻👍🏻👍🏻

💸費用:💰💰💰💰相對其他設計Conf便宜一些的awwwards,早鳥票也要 $455

 
 
對這場演講想要瞭解更多的話,歡迎留言提問 :)